106.12.22午餐

白米飯280大卡
豆酥鮮魚150大卡 
蝦仁炒蛋60大卡
鐵板豆腐65大卡
炒油菜35大卡
客家鹹湯圓35大卡
抹茶餅乾60卡

106.12.22 別小看白蘿蔔,從葉到皮都營養!



˙文章出處: 康健網站


˙時 間 : 2017.11.10


˙作 者 : 王暄茹



˙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







義美食品總經高志明日前承諾,將收購100公噸「菜頭葉(蘿蔔葉)」,貌不驚人的蘿蔔葉究竟有何價值?



過去農友只把「蘿蔔(菜頭)」當收成,而把蘿蔔葉看作「廢棄物」,消費者買到的白蘿蔔通常也只剩一截葉桿子。



義美食品總經理高志明日前卻在高雄旗山承諾收購100公噸「菜頭葉」,藉以鼓勵農友以不噴、或少噴農藥的方式,讓蘿蔔葉也成為有附加價值的農產品;甚或未來能以「友善農法」耕作,發展以收割蘿蔔葉為主的特色農業。



別急著削皮除葉,留下抗氧化好法寶


白蘿蔔很奇妙,除了白嫩嫩的肉以外,從葉到皮都有營養價值。植物的外皮最接近太陽,合成抗紫外線物質的能力高,通常也是抗氧化能力最強的部份,只要清洗乾淨,應盡量利用。



台灣營養基金會執行長吳映蓉指出,蔬果皮富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植化素,具有抗氧化、調節免疫能力,甚至能激發體內解毒酵素的活性。




其實,蘿蔔葉除了可用來做堆肥,也可以當蔬菜炒來吃,或是替代芥菜、小芥菜做成「雪裡紅」。



● 白蘿蔔葉


民間俗諺云「冬吃蘿蔔,夏吃薑」,冬天吃過多熱的食物,容易造成體質燥熱,白蘿蔔葉可去火生津,促進腸胃蠕動,佳禾中醫診所院長羅明宇說。



● 蘿蔔皮


蘿蔔皮富含蘿蔔硫素(Sulforaphane),為十字花科蔬菜裡最有益健康的化合物之一,可促進人體免疫機制,誘發肝臟解毒酵素的活性,可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羅明宇指出,蘿蔔皮性涼味辛甘,清熱利水,煮水後取汁喝,可緩解停經期的熱潮紅症狀。



為兼顧營養與美味,曾經營餐廳、並擔任多家中餐廳主廚的江麗珠提供一道蘿蔔葉雪裡紅食譜。


蘿蔔葉雪裡紅(4人份)





材料:


絞肉120克、白蘿蔔皮150克、白蘿蔔葉150克、橄欖油10克、鹽糖各1/4小匙、米酒少許、醬油半小匙、薑末5克、蒜末5克


做法:


1.白蘿蔔皮與白蘿蔔葉,各加鹽1/2小匙,醃約半小時等到出水,隔著塑膠袋揉出多餘水分後,洗淨鹽分,切末備用。


2.乾鍋中倒入切成末的皮與葉,炒至水分乾,香味出來,取出備用。


3.鍋中倒入油,將絞肉放入,炒至顏色變白。


4.再放入炒好的白蘿蔔皮與葉、薑末與蒜末炒香,加入調味料,拌炒至入味即可。



▲貼心提醒:一些氣味較嗆或口感差的菜梗或葉子,加鹽醃漬後,可去除澀味。


營養分析(1人份):熱量75卡、蛋白質6.6克、脂肪3.6克、醣類3.7克、纖維0.9克、膽固醇21.3毫克、維生素A2.5微克、鈉268.1毫克、鉀230.7毫克、鈣19.2毫克


營養分析: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院本部營養師曾美惠




106.12.21午餐

麥片飯280大卡
聖誕豬腳150大卡 
螞蟻上樹60大卡
奶油馬鈴薯65大卡
炒小芥菜35大卡
四神湯35大卡
鳳梨60卡

106.12.20午餐

肉醬義大利麵350大卡
卡拉雞排170大卡 
關東煮65大卡
炒青江菜35大卡
玉米濃湯40大卡
奶油餐包60卡

106.12.19午餐

白米飯280大卡
豆渣獅子頭150大卡 
海鮮寬粉60大卡
沙茶海根65大卡
炒青江菜35大卡
冬瓜丸片湯35大卡
小蕃茄60卡

106.12.18午餐

燕麥飯280大卡
左宗棠雞150大卡 
田園肉丁60大卡
三角薯餅65大卡
炒高麗菜35大卡
味噌湯35大卡

起司蛋糕60卡

106.12.15 麵包種類怎麼分? 關鍵是糖與油的比例


文章出處: 食力網站


時 間 : 2017.09.27

作 者 : 施坤河(財團法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所長,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ILSI 專欄作家)

圖片來源: 食力網站




台灣烘焙產業發達,民眾隨處可以買到各式麵包,再加上其攜帶方便與食用方便的特性,深受國人的喜愛。但消費者在選購麵包時,大多數人往往是以飲食習慣和口味偏好為主要考量,對於麵包的相關知識似乎並不足夠。財團法人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施坤河所長撰文,從介紹麵包種類開始,並示範如何計算麵包的熱量,最後再談如何吃麵包,才能兼顧美味與健康。

根據財政部財政統計資料庫中,台灣烘焙產業包括糕餅麵包製造業、西點麵包批發業、西點麵包零售業等,2016年共計有7520家,其中西點麵包零售業的總銷售額約為265億8700萬餘元。這些數據還不包括全台上萬家的便利商店、超市、大賣場及夜市麵包攤販,台灣烘焙產業的規模可見一斑。

麵包是現在大多數人都愛吃的美食,市面上有各式各樣的麵包,隨著麵包師父的多元創意及參加國際比賽,麵包的種類也愈來愈多。據調查,當消費者想從貨架上琳琅滿目的麵包中選購時,大多數人只考慮自己的飲食習慣與口味,對於麵包的種類瞭解甚少,麵包的營養健康問題更常被媒體或提起討論,所以我想在談如何吃麵包之前,應該先認識麵包這個大家族。

認識麵包家族的四大分支:硬式麵包、軟式麵包、甜麵包、特殊麵包


按照國家標準(CNS 3899),麵包(Breads)的定義為:「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加水、酵母、食鹽及輔助原料油脂、糖、蛋,牛奶或其他原料等混合,並得添加合法之改良劑或添加物等,經發酵後,以適當形狀烤焙之成品,亦可再加其他裝飾者」。而餐包(Rolls or buns)則因其量小和不包餡的特性,被定義為:「為餐食用不包餡小型麵包(100公克以下),可直接食用或夾餡食用」。此標準亦將麵包依照糖、油脂含量各佔麵粉百分比的高低,分為四大類:「硬式麵包及餐包」、「軟式麵包及餐包」、「甜麵包」,以及「特殊麵包」(參見圖一)。





「硬式麵包及餐包 (Hard bread and rolls)」的糖和油脂用量皆為麵粉用量的4%以下,麵包表皮鬆脆,內部組織柔軟而具韌性,常見的市售產品如:法國長棍麵包、鄉村麵包等。「軟式麵包及餐包 (Soft bread and buns)」的糖和油脂用量皆為麵粉的4~10%,特色為質地柔軟、組織細膩,常見市售產品如:白吐司、漢堡包等。「甜麵包 (Sweet rolls)」的糖與油脂用量佔麵粉的10%以上,且餡料(包於內部或裝飾於外表)應佔麵糰的20%以上,以原料為此類麵包名稱者,在餡料中必須含有該原料,常見的市售產品如:菠蘿麵包、紅豆麵包等。「特殊麵包 (Special breads)」則包括油炸麵包、蒸麵包、裹油麵包、穀類麵包及餐包、麩皮麵包及餐包、胚芽麵包及餐包、平板麵包,以及特定材料麵包及餐包,例如:雞蛋麵包、牛奶麵包。

注意!選購全麥麵包 不能只從外觀分辨
全麥麵粉包含麩皮、胚芽及胚乳,營養價值也比一般麵粉來的豐富及完整,目前全麥麵包普遍被視為是比白麵包還要健康的選擇,備受市場推崇與消費者的喜愛。但是市面上的全麥麵包未必都符合全麥的定義。其實全穀的「全」有全部和完整之意,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即現今的衛生福利部)民國99年公布的「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全穀」是指含有「胚乳、胚芽和麩皮」的完整穀粒成分,其所含全穀成分須佔配方總重量51%(含)以上,才可以全穀產品宣稱,否則只能以「本產品部分原料使用全穀粉(如:全麥)原料製作」,或「本產品含部分全穀粉(如:全麥麵粉)」等方式宣稱,消費者欲選購全麥麵包時,需看清楚店家或產品標示。

《本文獲ILSI授權轉載》,原文標題:「從認識麵包到如何吃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