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12.8午餐


白米飯280大卡
樹子蒸魚120大卡 
回鍋肉片100大卡
蟳絲金瓜40大卡
炒青江菜30大卡
紅豆薏仁湯35大卡
巧克力豆餅乾60卡

106.12.08 1張圖讓你秒懂洗選蛋的洗選流程

˙文章出處: 食力網站

˙時 間 : 2017.11.05

˙作 者 : 黃毓棻

˙圖片來源: 食力網站


雞蛋是怎麼來的?雞蛋在雞的輸卵管中慢慢形成蛋殼,再從雞的泄殖腔被生出來,泄殖腔是生殖道、腸道、尿道的共用出口,因此雞蛋在生產時,可能會受到雞糞與細菌的污染,細菌中的沙門氏菌更可使人致病。而蛋在經過洗選過程之後,能夠降低蛋殼上的雞糞等污染源殘留,因此政府大力推廣洗選蛋,希望讓消費者使用的蛋衛生安全更有保障。但是雞蛋究竟是怎麼洗選的呢?食力讓你用一張圖秒懂!




洗選步驟詳細說明

1. 選別:以外觀檢查方式,將髒汙、破損、畸形的蛋挑出,留下完好清潔的蛋送至洗選

2. 洗淨:洗淨包含了3個步驟,分別是噴水、刷洗、沖洗。水溫必須高於蛋的溫度5~10度C,但不得超過50度C,溫水能夠將髒污清洗得更乾淨;噴水與刷洗所使用的水可以加入洗潔劑(次氯酸鈉200ppm或四級銨化合物200ppm)來減少蛋殼表面微生物量。在這個過程中蛋要連續的清洗,不能停在槽體內泡澡,廢水也得直接排出,不能重複利用。

˙噴水:用水噴灑在蛋殼上,將蛋殼濕潤,同時能將部分髒污沖去

˙刷洗:步驟則把蛋殼上面的髒污刷掉。

˙沖洗:將殘餘的髒污沖洗乾淨,這個步驟不能添加洗潔劑。

3. 風乾:把洗好的蛋吹乾,準備包裝。

4. 油蠟處理:蛋在清洗的過程也會讓表面的天然保護膜受損,如果要讓蛋的密閉性與保存性提升,可以對表面噴可食用石蠟處理。

5. 照蛋:用強光照蛋,以看到蛋的裡面是否有血絲或者細微破裂等異常,蛋內如果有血絲,可能是母雞在生產的過程中遭受到驚嚇等,這個步驟可以把內部有問題的蛋捨棄。

6. 包裝:檢查完畢的蛋,就會被生產線自動送進包裝盒中囉!

7. 儲藏:洗選完的蛋應存放在室溫25度C以下,或是冷藏7度C以下~凍結點負0.5度C以上。


經過洗選的雞蛋,將蛋殼表面的污染源洗淨,送到消費者的手上時,更加安全有保障,大家在選購雞蛋的時候,可以確認你手上的蛋是否有經過洗選。如果是CAS認證的雞蛋,就一定是有經過洗選的蛋喔!

106.12.1(烹調區 地板和器具)



106.11.30 消毒(廚房區域 )



106.12.5 蔬果農藥殘毒快速檢驗


106.12.4 蔬果農藥殘毒快速檢驗



106.12.01 維他命C是人體必需營養素 所以吃越多越好?


˙文章出處: 食力網站


˙時 間 : 2017.09.17


˙作 者 : 明承權(韓國家庭醫學科醫學博士)


˙圖片來源: 食力網站



英國食物標準署(Food Standards agency)及英國國家健保局(National HealthService)建議成人每日透過飲食攝取40毫克的維他命C。尤其,維他命C補充劑(supplement)可能誘發腹痛、腹瀉、排氣等胃腸障礙,警告不宜服用1000毫克以上。國際衛生組織(WHO)則建議成人每日攝取45毫克,懷孕女性55毫克,哺乳女性70毫克。


在美國和加拿大,按照國家醫學院(Institute of Medicine)及美國國家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等的建議案,建議成人男性每日攝取90毫克,懷孕女性85毫克,哺乳女性120毫克,且上限攝取量為每日2000毫克,亦即限為2公克以內。

在韓國,韓國營養學會建議成人男女皆是每日100毫克,上限攝取量則限為每日2000毫克。


在2004年刊行的維他命C相關手冊中,世界衛生組織勸誡,過量服用維他命C補充劑時,胃與泌尿系統中可能因代謝產物(即維他命C在體內分解後最終生成的物質),而發生潛在毒性,故不建議攝取1000毫克以上。


過量攝取維他命C的三大危害


1.胃腸道症狀:若服用維他命C超過1000毫克,其中50%以上無法吸收,因此可能誘發腹瀉及腹痛等胃腸道障礙。


2.腎結石:當維他命C服用達1000毫克以上時,最終產物草酸鹽(Oxalate)會累積在腎臟裡,故造成草酸鹽結石的危險性可能提高。


3.溶血:葡萄糖—6—磷酸去氫酶缺乏症(俗稱蠶豆症)、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等罕見疾病的病人,出現溶血(紅血球破裂)的風險可能增加。


高劑量維他命C無法治療癌症


自數十年前起,不僅在韓國,世界各地皆有人主張「高劑量維他命C療法」(megadose Vitamin C therapy),使用的高劑量約為一般建議的每日維他命C攝取量10~200倍左右。


他們主張維他命C具有抗氧化作用、抗炎症作用、抗癌效果等預防與治療疾病的各種效能,一般用量在血液中無法發揮效果,因此必須透過口服或注射施予高劑量。他們還表示,維他命C屬水溶性,全部可從小便排出,因此多吃無害。


鮑林博士(Linus Pauling)及卡麥隆博士(Ewan Cameron)於1976年和1978年,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簡稱PNAS)上表示,他們以100名癌症末期病人為對象,前10日每天注射一萬毫克的維他命C,接下來使用口服的高劑量療法,相較於現有的1000名癌症末期病人,使用高劑量維他命C的癌症病人,存活時間高出4.2倍。不過該臨床試驗並非隨機研究,而有選樣偏差等問題,不是屬於高品質的研究。


然而在1979年和1985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Journal of Medicine)上,克雷根(Creagan)博士及摩特爾(Moertel)博士等,發表在美國梅約綜合醫學中心(Mayo Clinic)進行的隨機臨床試驗結果,他們個別將123名、100名惡化期癌症病人分成兩半,一組每日口服一萬毫克的維他命C,另一組則服用安慰劑,再比較其結果。最後結果顯示,口服高劑量維他命C的組別與對照組相比,存活率上並無差異。


2004年,帕達雅蒂(Padayatty)博士在《內科醫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報告,在維他命C藥物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上,施予注射比口服的血漿維他命C濃度高出10倍。並且指出,卡麥隆及鮑林博士的研究與克雷根及摩特爾的研究之間,結果出現差異的理由在於投藥方法的不同。


到目前為止,對於高劑量維他命C療法,能否預防或治療癌症雖有假說,但以人為對象進行的臨床試驗還在初期階段,也就是說,維他命C的效能或安全性仍根據不足。尤其,口服高劑量維他命C補充劑,血糖濃度升高程度不如注射,無法期待會像有些醫學大學教授主張的效果,每天口服6000毫克維他命C,事實上很難達到殺死癌細胞的充分濃度。


總而言之,目前高劑量維他命C療法根據仍不足,無法作為一般性的建議,若要推薦給大眾,只有在效能和安全性經過臨床試驗證實之後,才可開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