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02.05 聰明飲食 過年不發胖

105.02.05

 

聰明飲食 過年不發胖

 

文章出處:媽咪寶貝
作者:採訪撰文/許家寧;諮詢/國泰健康管理中心營養師陳雅珍
圖片來源 :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團圓桌上的高熱量危機
    難得的連續假期,許多人都會卸下滿身緊繃壓力,抱持「吃飽睡、睡飽吃」的精神來度過農曆年節,但這樣毫無節制的攝取熱量,除了會導致肥胖,還可能引起後續併發症。現在就讓我們先探討基本的熱量概念,建立正確、健康的飲食新觀念。

熱量攝取知多少
    人體每天的基礎代謝與體力活動都是仰賴熱量提供來源,根據不同的條件,例如年齡、性別、活動量、其他壓力等,每個人的熱量需求也會有所不同,透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所建議的國人營養攝取參考建議表,能為我們平時的飲食建立基準指標。

試算建議熱量
    想要知道自己的熱量攝取標準,首先應先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可以以BMI值來衡量肥胖程度,其計算公式是以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
一般來說,成人的BMI應維持在18.524之間,無論過輕或過重,皆有礙健康。國泰健康管理中心營養師陳雅珍指出,若經過計算,BMI值落在正常範圍,則可以一簡單算式計算每日所需熱量,即以自己的體重×30,例如一位160公分、體重55公斤的女性,則BMI值為「55÷1.6×1.6)」計算後約為21.5,屬於正常範圍,每天應攝取的建議熱量為「55×301650」大卡。陳雅珍營養師說明,此簡單算式可當作參考,當然還要評估到每天的活動量等因素來做增減,而若BMI值過重或過輕的民眾,也可調整算式,例如體重過輕者可將算式改為「體重×35」,體重過重者則調整為「體重×25」,依此類推。

熱量與肥胖的關連
    了解自己的每日建議熱量攝取後,您是否會好奇,如果計算後每天建議攝取1500大卡,照這樣的標準來進食,是否就不會導致肥胖?
陳營養師說明,基本上扣掉身體的基礎代謝率、體力活動力與消化食物的能量後,熱量應消耗得差不多,因此體重應該會持平,但若發現體重反而減少或上升,就可以透過增加活動力與減少熱量攝取來調整。
陳營養師進一步補充,若吃進去的熱量比消耗掉的熱量多,就會累積在體內,每累積7700大卡會增加一公斤。
如果有意想藉由增加活動量來達到減重效果,可以先評估自己平常的活動量屬於哪一等級,例如一般上班族、OL屬於輕度活動量,可透過運動獲得熱量消耗,而成人的熱量消耗也與體重與運動種類有關,例如快走運動,每公斤每小時大約能消耗5.5大卡,以60公斤成人男性為例,想要消耗100大卡,至少需要持續運動18分鐘以上。

年菜的隱藏危機
    我們都知道肥胖對健康的威脅相當大,舉凡代謝、血壓等疾病,都與肥胖關係密切,另外體重過重亦會導致關節負擔增加,甚至提升罹患惡性腫瘤如大腸癌、乳癌及慢性疾病的風險,因此無論老幼或年輕族群,都必須謹慎看待肥胖問題,以免埋下日後疾病的潛藏因子。

高熱量年菜知多少
    雖然豐富的年菜雖無法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控制攝取的份量,應景的食物如發糕、牛軋糖等,以往我們總毫無節制的吞下肚,但您知道這些食物一份的熱量幾乎等同於一碗白飯嗎?面對琳瑯滿目的菜餚,該如何控制攝取的份量及原則,快聽聽專業營養師的建議。

主食類:
    常見的主食為白飯與麵製品,同重量的白飯與麵線熱量相當,同樣200公克熱量約280大卡,但麵線含鈉量卻相當高,易造成腎臟負擔。水餃由於外型應景,被稱做「元寶」而常見於團圓桌上,但水餃皮為澱粉製品,內餡又是使用油脂含量高的肉類部位製成,一顆熱量約3560大卡不等,建議若為求好彩頭,可以吃個24顆,多吃其他配菜來達到飽足感。陳雅珍營養師呼籲,主食類的部分,應把握一天攝取三分之一以上未精製的全穀根莖類,例如糙米、全穀類、山藥、地瓜等,不但營養價值高、熱量低,纖維含量也較多。

年節常見食物:
    提到常見的年菜菜單,不外乎為東坡肉、佛跳牆等看起來「大器」的菜餚,不過伴隨而來的卻是驚人的熱量,以東坡肉為例,多以五花肉等油脂含量高的部位製成,每100克就高達400大卡,且其脂肪屬於飽和性油脂,除了會造成肥胖,還會增加膽固醇。
佛跳牆則是由於其中有各式各樣的食材,例如用炸過的栗子、芋頭、排骨、豬腳、魚皮入菜,每一碗約200克,一樣高達400大卡。

吸油食物多:
    搭配吉祥話而出現在餐桌上的食物屢見不鮮,例如意謂「好彩頭」的蘿蔔糕,與「步步高升」的年糕、發糕等,雖具備濃濃過節氣氛,但熱量之高令人堪慮,尤其食材本身熱量就不低,又搭配容易吸油的烹調方式,更增添了飲食危機。

嘴饞吃進高熱量:
    吃完年夜飯後,許多家庭都會玩骰子或撲克牌助興,或收看過年特別節目,但在這同時,您是否發現嘴巴仍閒不下來?隨手拿取的瓜子、牛軋糖等,雖然份量小,但熱量卻一樣不容小覷。以年節送禮常見的堅果類零嘴為例,瓜子、腰果等堅果類油脂含量高,以1湯匙算一份,約為50大卡,成人一天建議吃一湯匙的份量,切勿因為「順口」而不小心過量。

7Tips,過年不發胖
    透視餐桌上種種菜餚的高熱量後,您是否也感到相當吃驚?難得有家人相聚的珍貴時刻,若還得顧慮一大堆,豈不是太掃興了嗎,陳營養師說明,其實只要動動腦,在著手準備年菜時善用小妙方、享用佳餚時動些小心機,就能讓團圓飯吃得快樂又健康。

1.全穀類互相取代
    餐桌上的蘿蔔糕、麵線、水餃,每一樣都想吃,試著控制總熱量吧!麵線跟白飯只吃四分之一碗,搭配半片蘿蔔糕、2顆水餃,若是飯後還想吃發糕等澱粉類製品,就善用互相取代的原則來取捨。

2.大魚大肉先篩選
    雖說團圓飯少不了大魚大肉,但只要優先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肉類,例如屬於白肉的雞肉、魚肉、海鮮等,或以豆類取代之,降低紅肉如:豬肉、牛肉的攝取,就能有效降低熱量。
陳雅珍營養師特別提醒,選擇白肉時仍應注意,例如雞胸肉較雞腿肉佳、食用前先去皮,以及海鮮類的膽固醇高,如蟹黃、蝦頭、魷魚等應避免食用過多,才能在享用美食的同時兼顧健康。

3.天天五蔬果
    過年期間蔬果類的攝取較缺乏,但仍要維持每天至少3份蔬菜、2份水果,陳營養師說明,蔬果本身的熱量低、纖維質含量高,食用後易獲得飽足感,適時補充能減少其他食物的攝取。

4.改吃低熱量點心
飯後話家常的時光,除了嗑基本款的瓜子、開心果以外,不妨考慮更健康的零嘴,例如蒟蒻乾與海苔都是不錯的選擇,惟要注意市售的產品可能為了增添風味而添加過多調味料,消費者在購買前可以先參考產品背後的營養標示。另外若自製低糖、微甜的紅豆湯,也是頗受歡迎的健康點心。
5.無糖飲料更解渴
    市售含糖飲料不但熱量高又不解渴,建議口渴時以補充白開水為主,若想要嚐點有味道的飲料,則可以考慮無糖茶飲,或以新鮮檸檬自製檸檬水、甚至是用帶有甜味的中藥材如枸杞、紅棗等煮茶,負擔降低更健康

6.調整烹飪手法
    陳雅珍營養師建議,把握少油、少糖、少鹽的烹飪原則,能大大減少熱量的攝取,建議以水煮、滷、清蒸等方式烹飪。除了減少油炸之外,勾芡類的料理也應該避免,因為勾芡的芡汁容易吸油,一般水煮的湯品可將上層浮油撈掉,但勾芡類料理卻看不到浮油,是隱藏的熱量地雷。

7.維持健康步伐

    雖然在連續假期中,無論老幼都希望獲得最高品質的放鬆時刻,但缺乏活動量易使熱量囤積,因此不如邀請親友一同「走春」,至他人家中拜訪或出外踏青,都能減少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同時零嘴吃個不停的機會。維持平時的健康步伐,才不會在過年後為體重問題所苦。









105.02.05靜修廚房消毒

1、消毒時間:105年02月05日
2、執行公司:威格企業有限公司,係經政府環保單位,核發病媒防治業證

照許可公司,許可證照、合格證書及合約書如下:

(1)病媒防治業許可證照

(2)專業技術人員合格證書

(3)上林餐飲病媒防治合約書


3、消毒證明








105.01.29 你已經吃出糖尿病 不可不知的「糖醣」飲食陷阱

文章出處:常春月刊389期(2015/8/06)
作者: 龔善美
圖片來源:常春部落格



    台灣美食在世界打響名號,讓外國遊客慕名台灣小吃,列為台灣印象的第一名,但經常外食,或吃得過甜、過油,或暴飲暴食等,不良的飲食型態卻也打造不少肥胖、中廣身材的人,成為糖尿病高危險群的一分子。
因應國人對潛在「糖」的危害缺乏「知覺」,包裝食品強制標示「含糖量」的措施才開始實施,但面對生活中無所不在的「糖」,還是有許多「眉眉角角」需要民眾自行留意。

散裝食品糖量「盲」不可知
   台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剛施行的「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中,已增列糖含量為強制標示的項目,業者必須將產品中所含糖量(包括額外添加的及食品本身含有的)加總起來標示,也就是目前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示,都應該顯示出「碳水化合物」之總「醣」含量,並清楚標出「糖」與「膳食纖維」的含量。
   其中「碳水化合物」即「醣類」,「糖」則是指「單醣」與「雙醣」的總和,而「膳食纖維」則是指人體小腸無法消化與吸收之3個以上單醣聚合之可食用的碳水化合物及木質素;在碳水化合物熱量的計算方面,碳水化合物(含糖)每公克熱量以4大卡計,但加以標示膳食纖維者,則以每公克2大卡來計算。
   對於糖尿病患等需要限制糖攝取量的人來說,新施行的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更能方便他們計算熱量與控制飲食;對一般民眾而言,也能清楚得知自己究竟是否吃入過量的糖而有影響健康的疑慮。
   不過,劉怡里提醒,脫離了「包裝食品」的範疇,像是沒有包裝容器的麵包、餅乾、散裝零食、搖搖杯飲品等,則是由業者自主管理,究竟其中含有多少砂糖、冰糖、果糖或高果糖糖漿等「精緻糖」,則非經檢測就不得而知。

女性1天限吃4顆方糖 男性1天限吃4.5顆方糖
   用糖提味,講究的是生活品質,當講究健康時,根本是糖越少越好。劉怡里指出,因為精緻糖不在建議攝取營養素的範圍之內,最好是0%,都不要吃進體內,因此,並沒有「每日參考值」可供依循。不像「碳水化合物」雖屬於「醣類」,卻是人體所必須的營養素,每日參考值為300公克(4歲以上)。
   不過,從攝取量的上限來看,糖的攝取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若以每日攝取總熱量為1600大卡計算,據此換算出女性的上限為8顆糖,男性為9顆,以方糖1顆5公克計算,則女性不宜超出40公克,男性不宜超過45公克。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更理想的糖攝取量應再減半為總熱量的5%以下,也就是女性不宜吃超過4顆(20公克)、男性不宜吃超過4.5顆(22.5公克)方糖。
   如果光看糖含量的公克數仍覺得概念模糊,可以直接再換算成主食份量來看,也就是每15公克糖就相當於1份主食的熱量,吃入30公克的糖,就等於是吃了半碗白飯(即2份主食)的熱量,但其實糖類的營養價值卻無法取代醣類的。

小心6大血糖飆升的飲食陷阱!
許多人愛吃白色食物如白飯、麵包、麵條等澱粉類(碳水化合物),還有從小愛吃蛋糕、甜點等精緻食物,也愛吃油炸食物及速食,更愛喝含糖飲料,這些台灣人愛吃的美食,導致國人的飲食失控,血糖容易飆升,這些「糖」或「醣」的飲食陷阱,劉怡里逐一進行解析。
1.澱粉類食物:
幾乎每天都會吃的白飯、白麵包、白麵條、白饅頭等「白色食物」,都屬於高GI(升糖指數)食物,也多是精緻食物,吃過量的話,飯後血糖值會偏高。
2.糕點類食物:
好吃的糕點如鳳梨穌、餅乾、酥餅、蛋糕和?子等,是下午茶最受歡迎的點心,這些糕點製作過程中,少不了要添加白砂糖、冰糖、蜂蜜、果糖或高果糖糖漿,以及鮮奶油、奶油、蛋糕粉等反式脂肪,由於是高油、高糖的食物,稍一不慎吃得太多,血糖容易飆高。
3.含糖飲料:
汽水、可樂或手搖杯的珍珠奶茶等都是含糖飲料,是明顯的「糖」食,最常見添加的是果糖。研究發現,吃太多果糖,對人體不好,會產生胰島素阻抗,血糖太高,影響人體的代謝作用,長久下來就容易罹患糖尿病。

4.奶類:
很多人不知道牛奶中含有醣分,原本補充鈣質1天喝1、2杯就夠,但有些老人以為可補充蛋白質,照3餐喝,甚至1天喝到5杯,醣量攝取因而增多,容易影響血糖變化。
5.油炸類食物:
油炸食物如鹹酥雞、雞排、漢堡、薯條等,除了油炸裹粉含澱粉類,高油脂、高熱量,會影響糖類和脂肪的代謝,更不利於血糖的控制,糖尿病患更要減少食用。
6.水果:
芒果、荔枝、榴槤等是高甜度、高熱量的水果,一到夏天,就容易吃過量而導致血糖升高;但也要特別注意,甜度不高的芭樂半顆或奇異果1.5顆,就相當於1份(半碗)水果,還有口感酸的檸檬2顆,也相當於1瓶養樂多的含糖量,更容易因為吃太多而讓血糖上升。











105.01.22 吃對脂肪降血脂 7種優質護心食物

文章出處: 39健康網(2015/12/03)
文章作者: 李佳欣
圖片來源:華人健康網



為了減肥,有些人對於含脂肪的食物敬而遠之;也有些人認為吃低脂或無脂肪食物才健康。其實,脂肪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它有好壞之分,多吃富含好脂肪的食物,可以保護心臟。據美國webmd網站報導,下面這些食物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健康脂肪。適量食用這些食物可以降低膽固醇、保護心血管。

1. 深海魚
含脂肪酸的魚類,如鮭魚、鯖魚、鯡魚、沙丁魚和長鰭金槍魚都是ω-3脂肪酸的良好來源。這些都是「好」的脂肪,有助於保持心臟健康。特別是當你年老時,它們甚可以幫助你增進記憶、促進大腦健康,降低患阿茲海默症的機率。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週至少吃兩份3盎司富含脂肪的魚。另外,研究表明,多吃深海魚還有助於保養關節,降低乳腺癌風險。

2. 牛油果
美味的牛油果有益於心臟健康,還可能有助於治療骨關節炎。牛油果中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80%以上,被稱為「健康脂肪」,同時富含維生素E、維生素C、微量元素硒等多種抗氧化物質和多種礦物質。同時,牛油果中含有大量的酶,有健胃清腸的作用,並具有降低膽固醇和血脂,保護心血管和肝臟系統等重要生理功能。

3. 核桃
核桃中含有可幫助維持心臟健康的脂肪,但不可食用過量,專家建議每次食用核桃約為1盎司,即是大約14個核桃。

4. 橄欖油
無論是烹飪或是製作沙拉,儘量使用橄欖油。因為橄欖油中的不飽和脂肪在高熱中仍能保持穩定,使抗氧化物質不被破壞。橄欖油中單不飽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的含量達到60%以上,遠高於通常的豆油、花生油和沙拉油,這種脂肪不僅可降低壞膽固醇(LDL,低密度脂蛋白)水準,而且可以增加好膽固醇(HDL,高密度脂蛋白)水準。在烘烤其他食物時,也可以適當塗抹一些橄欖油。

5. 深綠色蔬菜
深綠色的蔬菜,如菠菜、羽衣甘藍和芽甘藍都會提供一些ω-3脂肪酸。由於我們的身體不會自動生成這些「好」脂肪,必須從食物中獲取它們。

6. 雞蛋
雞蛋是蛋白質的重要來源,一個雞蛋中約有少於5克的脂肪,一些雞蛋甚至富含額外的ω-3脂肪酸,對預防心臟病有益。此外,雞蛋中還有維生素A、維生素D、卵磷脂、葉黃素和玉米黃素等有益健康的成分。每天食用一個雞蛋,有利於促進身體健康。
7. 亞麻籽
亞麻籽富含纖維和N3脂肪酸,除了防止心律不整外,這類脂肪酸還可以清除血液中的甘油三酯等有害脂肪,防止血栓。另外,亞麻籽還可以幫助緩解炎症。

105.01.19今日午餐

鮭魚蛋炒飯340大卡
鹽酥雞180大卡
滷雙味85大卡
青菜大40卡
羅宋湯50大卡
水果60大卡